风景园林专业是综合利用科学和艺术手段营造人类美好的室外生活境域的专业,其核心内容是户外空间营造,根本使命是协调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
风景园林学是人居环境科学的三大支柱之一,是一门建立在广泛的自然科学和人文艺术学科基础上的应用学科,其核心是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其特点是综合性非常强,涉及规划设计、园林植物、工程学、环境生态、文化艺术、地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的交汇综合,担负着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建设与发展、提高人类生活质量、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
本专业面向粤港澳大湾区,以专业规范和工程认证标准为依据,培养品德高尚、身心健康,具有深厚人文底蕴、强烈社会责任、浓郁家国情怀、宽广国际视野、强烈创新意识,掌握风景园林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接受严格的逻辑思维训练和规划设计技能培养,具备自主学习、协作学习、交往学习、反思学习和终身学习能力的,能在园林规划与设计、工程技术与建设管理、园林植物应用、风景资源与遗产保护等风景园林相关领域从事研究与应用工作的创新型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
基本学制5年,允许在4-8年的弹性学制内完成学业。毕业前总学分不少于200学分(含第二课堂学分),且应该满足各课程类型相应的修业要求。
具有正确的世界观和良好的道德素养,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对祖国和社会有高度的责任感;具有健康的体魄、高雅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具有科学的思维方式与创新意识,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
具有扎实的风景园林学基础,系统掌握风景园林学的基本原理园林规划、知识与技能,掌握园林工程、生态修复、遗产保护、地理信息系统与计算机技术在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中的应用。了解城乡规划学、建筑学、生态学、社会学、地理学等学科的一般理论和方法;系统掌握庭院、城市广场、街旁绿地、社区公园、专类公园、综合公园、自然保护地、乡村景观等规划与设计所需的理论知识和技术方法。了解本学科发展过程、知识应用前景与未来趋势。
具有获取知识与信息的能力,能充分挖掘本专业多学科交叉的特点,结合学科前沿和实践动态,形成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和知识创新能力。能够综合运用风景园林和相关学科的基本原理、基本知识,提出、分析和解决规划和设计中面临的问题,并善于运用CAD、PS、SU、Ai、3DMax、Lumion、VRay、VR、GIS等软件开展规划与设计相关的专题研究,具备较强的合作交流、文字撰写、图面表达和口头汇报的能力。掌握一门外语,能够阅读专业外文文献,具有一定的外语口头和书面交流能力。
本专业课程基本框架分为公共基础课程、通识类选修课程、第二课堂、学科基础课程、专业必修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和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公共基础课程旨在培养本科生的基本能力;通识教育平台课程注重文理渗透、理工结合、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交融,拓宽学生的眼界与知识面,发展学生的完备人格;学科基础课程平台着重于建筑学、风景园林学、城乡规划学三大学科基础,专业课程和专业方向课程体现风景园林专业特色,选修课拓宽专业口径,自然生态类、社会人文类课程是贯穿其中的两条主线。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强调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专业核心课程包括: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原理、中国园林史、西方园林史、园林植物、植物景观规划与设计1、植物景观规划与设计2、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1、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2、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3、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4、风景园林遗产保护原理、园林工程1和园林工程2。
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包括:军事技能、美术教学实习1、建筑与环境表现技法、美术教学实习2、园林植物认识实习、风景园林认识实习、园林工程1教学实习、园林工程2教学实习、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3教学实习、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4教学实习、风景园林生产实习、风景园林毕业实习和风景园林毕业设计。
专业具有专任教师16人,其中高级职称4人,中级职称11人,实验员1人。学科背景涉及风景园林、建筑历史与理论、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林学等。
学院配有的本科生班级的专用教室,3060平方米的专业实验室、共有实验设备1212台(件),设备总值1052万元。学院拥有120平方米的交流厅和240平方米的展厅。学院目前拥有支撑风景园林本科生培养的实践基地或联合培养单位11个,每年均可接收40余名学生同时实习并配有健全的实践基地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
2020年至今,专业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积极参与全国、广东省各级各类专业竞赛,共获得全国竞赛一等奖一项,二等奖三项,三等奖三项,优秀奖十余项;省级竞赛一等奖一项,三等奖二项,优秀奖二项。
上一条:线上线下多举并行——广州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扎实推进招生宣讲工作下一条:城乡规划专业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