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现代文明的进步,城市的发展,人们对工作和生活环境的改善有了更高的要求,呼唤绿色,热爱大自然,在城市建设中更加重视园林绿地的发展。植物造景不仅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还具有净化空气,降低噪音的作用通过植物造景满足人们对美好环境及崇尚自然的追求。
植物造景是利用乔木、灌木、藤本、草本植物来创造景观, 并发挥植物的形体、线条、色彩等自然美, 配置成一幅幅美丽动人的画面, 供人们观赏。植物造景不仅能令人赏心悦目, 还可以进行意境的创作。目前园林景观中的植物造景现状,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植物造景改善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对于这一点是公认而没有异议的。然而在现实应用中,往往重假山、雕塑、喷泉、广场等园林建筑,而轻视植物配置。这在园林建设投资的比例及设计中屡见不鲜。更有甚者,有人认为中国传统的植物造景是写意自然山水,山水便是园林的骨架,挖湖堆山理所当然,而植物只是毛发,用量都很少。其实,仅依靠我国原有传统的古典园林,已满足不了当前游人观赏及改善环境生态效应的需求。因此在现代园林建设中已有不少有识之士呼吁要重视植物景观,解决应用上比例失调的问题。
近年来不少地方园林单位积极营造森林公园,有的已开始尝试植物群落设计。相应的部门也纷纷成立了自然保护区、风景区。另一方面园林工作者与环保工作者相互协作对植物抗污、吸毒及改善环境的功能作了大量的研究。但与国外园林水平相比,还是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具体为植物造景上的植物种类贫乏。如国外公园中观赏植物种类近千种,而我国广州地区也仅用了300多种;杭州、上海200余种;北京100余种;兰州不足百种,这与我资源大国的地位是极不相称的。
现代园林景观中,植物造景的科学性相差很远,不能满足于现有传统的植物种类及配植方式。另外,忽视植物生态习性的科学性,由此而引起的问题也屡见不鲜。如在公园中盲目引用外来树种,导致植物生长不良,甚至死亡。这种盲目种植,缺乏科学性的植物造景势必会给现代园林景观设计带来不足,我们应向其他学科学习借鉴,提高植物造景的科学性。
园林树木具有美化环境,改善防护及经济生产三方面功能,在进行园林植物配置时,应根据城市性质或绿地类型明确树木要发挥的主要功能,做到有明确的目的性。不同性质的城市选择不同的树种,体现不同的园林功能。如以工业为主的城市,植物造景时,就应先充分考虑到树种的防护功能;而在一些风景旅游城市,树木的绿化美化功能就应得到最好的体现。此外,街头绿地与住宅绿地,校园绿地与城市广场绿地,不同的绿地形式选择不同的植物造景。只有如此,我们才能创造出千变万化,丰富多彩又与周围环境互相协调的植物景观。
任何植物生长发育都不能脱离环境而单独存在。同样,环境中所包含的各种因素对于植物的生存有着直接或间接影响。园林植物生长的好坏与后期管理固然重要,栽植前生态环境的预测,树种之间的搭配却直接关系到树木的成活与否。所以我们园林建设中,必须掌握好各种树木的生态习性,培育和栽培好不同生态类型植物品种。
孤植是利用树冠、树型特别优美的乔木树种,单独种植形成一个空间或图面的主要景物的配置形式。孤植造景是园林构图艺术上的需要, 孤植树可作为园林局部空旷地段的主景, 同时具有遮荫功能所以要选用体型高大、枝叶茂密、树冠开展、姿态优美的树种。如苏铁、银杏悬铃木、白皮松、元宝枫鸡爪槭槐树等也可作为孤植树。
对植是指用两株或两丛相同或相似的树,按照一定的轴线关系,作相互对称或均衡的种植方式,这种造景方式主要用于强调公园、建筑、道路、广场的入口, 同时具有结合蔽荫给人提供休息的作用。在园林空间构图上, 对植是作为配景使用的, 用它来衬托整齐、严谨或肃穆的气氛。对植可分为规则式对植和自然式对植两种基本形式。常用悬铃木侧柏雪松银杏等。
列植也称行列栽植。指乔木或灌木按照一定的株行距成行成排的种植形式。列植形成的景观比较单纯、整齐,列植可以是单行,又可以是多行,这种造景方式常见于行道树和绿篱的种植。行列栽植宜选用树冠体形比较整齐的树种,如圆形、卵圆形、倒卵形、椭圆形、塔形、圆柱形等。常用的树种有楸树西府海棠银杏等。
植物造景作为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具有一定的特点,不仅要表现出贴近自然,崇尚生活的现代都市需求,也要具有美感和实用性,符合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要求。
长期生活在都市的人们,早已厌倦高楼林立,满目水泥的景观,大家向往绿色,渴望自然。因此,在绿地建设中,植物造景就应当充满生活气息,富有人情味,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同时,完美的植物景观也应注意科学性、艺术性的结合,既满足植物与环境在生态适应性上的统一,又要通过艺术构图原理,体现出植物个体及群体的形式美,以及人们在欣赏时所产生的意境美。在实际造景创作中综合考虑,这样才能实现预期的目标。例如邯郸市的丛台公园集广场、园林于一体,既符合自植物景观的美学要求,又体现了现代园林所需的娱乐、休闲气息,做到二者的完美结合。
特色鲜明的园林景观能增强自身的活力和艺术感染力,要表现这样的景观,必须有文化做基础,尤其是地方文化,在设计时应充分利用植物的地域性特点,从根本上增强现代园林的生命力。同时,传统造景与现代景观相结合,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在设计时可以吸取我国古代园林的精华和现代西方园林的新思想、新技术,结合我们目前的城市建设,有选择地加以利用,用众家之长创造现代园林丰富的绿色景观。另外优美的景观还要有丰富的层次,乔木、灌木、绿地、花卉合理搭配,以满足人们不同视角的需要。
其实植物造景在现代园林应该占主导地位,应该多考虑植物大量配植,发挥植物生态效益, 体现当代建筑景观效果以植物造景为主体, 可以减少尘埃, 净化空气,吸收噪音, 美化园林环境,也可以用植物来衬托园林中的山水假山等。
在植物配置和植物造景的过程中,要解决科学性和协调性的问题,最主要的是设要有一个全局的思维方法,在园林植物造景设计之前就应该对各个类型的景观进行规划和预见,特别是要综合考虑植物景观的建造功能、环境功能和观赏功能,不能仅仅苛求植物景观的观赏功能。
本文认为,现代园林景观中的植物造景必须立足现状,了解自身存在的优势和缺点,针对物造景在现在园林中的应用原则,进行讨论分析;并且根据植物造景在园林景观的造景方式,形成一套比较完善的理论体系,解决实际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3] 田哗林,刘克旺.论我国园林植物造景[M].湖南林业科技,2001.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环境问题也越来越受到重视,这就使得园林事业不断发展的同时受到了更多的关注,我国城市园林景观建设直接关系到我国城市现代化的进行,在城市园林设计中,园林景观设计起到主导作用,城市园林景观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这个城市人们居住水平的高低,城市园林景观建设必须引起广泛关注。笔者就我国城市园林景观规划设计中的问题进行分析。
城市园林绿地的主题思想是园林规划设计的关键,根据不同的主题,可以设计不同特色的园林景观。如某公园以松竹梅为主题,设计为老年宫小院。在配置植物时,院外环绕草坪,草坪上种植常绿松树,并设鹤舞雕塑象征常乐、长寿。而另,公园以春花烂漫为主题,则在广场中央设置喷泉、花坛及迎新春的雕塑。两个主题,两种景色。因此,在园林规划设计前,设计者必须巧运匠心,仔细推敲,确定园林绿地的主题思想。这就要求设计者有一个明确的创作意图和动机,也就是先立意。意是通过主题思想来表现的,意在笔先的道理就在于此。另外,城市园林绿地的主题思想必须同城市园林绿地的功能相统一。
现代城市园林规划与设计不仅仅是单纯植树、种草、摆雕塑、设置座椅,而是通过科学的种植密度、空间划分来达到良好的景观效果。而城市园林景观规划不仅要求景观的美观,更注重的是其功能性的体现。以科学的城市园林景观规划达到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城市生态系统的改善,以此促进城市综合生态环境的改善。为营造良好而城市生态环境、人文环境以及舒适性奠定基础。其更关系到城市居住舒适型、现代休闲运动的开展以及投资环境的建设,对我国人口素质的提高有着重要的影响。
现代城市园林景观的规划与设计关系到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与保护,其规划设计必须针对城市生态环境进行。在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中,常会见到由于过于注重景观规划与建设,没有认识到植物引入对城市生态环境的影响而破坏城市环境的现象。因此,在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规划与设计中,设计人员不仅要注重景观的美观与实用,还要注重景观所采用植物对城市生态环境的影响,以此保护城市所在地的生态环境。
在进行城市生态环境园林景观规划与设计中尽量选用城市所在地特有的或原生植物进行景观的规划与设计,避免由于外来引入植物对本地植物的影响,保护城市生态环境。同时通过积极选用本地植物,促进城市生态环境的恢复与发展,保护当地生态平衡。积极选用本地植物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为打造城市特有景观或植物景观奠定基础,促进城市综合文化氛围的建设。例如:在哈尔滨城市园林景观规划与设计中,越来越多的应用丁香花作为景观规划与设计的主要植物,极大的提高了哈尔滨打造丁香之城的脚步,促进了城市文化的建设与发展。
现代城市园林规划常以多种表现方式突出园林的一个主题,以此为园林进行命名。由于城市发展规划的原因,现在城市园林建设主要由原有场地改建以及新建两种方式。对于城市原有园林场地的规划设计中,城市园林由于原有基础建筑的风格决定了园林设计的整体风格,这也使得在进行园林景观设计过程中必须以原有建筑风格为基础进行景观的规划与没计。在进行景观的规划与设计前,设计人员应进行现场的实地考察,对园林原有建筑风格进行分析,同时了解原有建筑历史、故事等,为园林景观的规划与设计奠定基础。对于新建园林景观规划与设计可以根据园林主题结合场地地形、城市所在地气候条件以及城市本土植物形态特点、生长特点等进行综合分析后,确定景观设计的主题思想,以此开展城市园林的景观规划与设计工作。
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规划与设计应以互动式景观为基础开展景观的规划与设计工作,利用互动性的景观为居民生活与休闲提供更加丰寓的娱乐活动。在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规划设计中,越来越多的景观规划与设计是以“景”“观”为目的进行,注重“景”的设计而忽略了人们的与景观的互动性。例如:在城市园林景观的规划与设计中,越来越多的采用立体景观雕塑、植物雕塑等形式突出单一景观或局部景观的中心思想,人们在园林中的休闲活动也以“观”为主。根据现代心理研究与园林设计理念,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规划与设计应更多的注重景观 与游人的互动,以互动的方式为人们休闲娱乐提供更多的乐趣。虽然在现代园林景观中,越来越多的使用水景来提升整体景观的效果,但是却不能很好的利用水景来达到互动的效果。虽然也有将水景喷泉设计成为互动的形式,但是其并不能很好的达到人们与经管的互动。现代城市园林景观的规划与设计因以互动为方向进行景观的设计。例如:通过依山而建的半空吊桥或在水流上建设秋千式吊桥等方式使人们在进行景观观赏的同时也能够进行娱乐活动,促进城市园林氛围的建设,在注重景观观赏价值的同时提高城市园林景观的娱乐性。
由于现代城市土地的紧张,城市园林面积多为中小型园林。这也使得其绿化面积较小,其尽管设计应以中小型景观为主。积极利用立体绿化园林景观提高城市园林绿化面积的同时也为景观规划与设计打造了良好的平台。在进行立体景观设计过程中要遵循多年生植物运用的原则,以及植物生长期的特点,打造持续性的绿化立体景观。同时注意利用园林景观中可以利用的墙体、灯柱、休息座椅高架绿棚、栅栏、凉亭等建筑,打造独特的立体绿化景观。通过利用可以利用的立体结构增加城市园林的空间划分,给人以视觉上、感觉上的空间扩大,同时也利用立体绿化景观达到吸附浮尘净化城市空气的目的,为提高城市环境奠定基础。
展城市园林景观的规划与设计存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规划与设计中,设计人员要开阔设计思路,以多种形式的景观设计提高城市园林景观的绿化面积,促进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在园林景观中的小路上使用泥地零散铺石的方式进行路面的规划与设计,路的两遍模拟野生环境打造郊外的自然景观。而泥地零散铺石的方式为增加园林内的绿化面积提供便捷的条件,泥地与路石间的缝隙增加了园林绿化草的种植面积,即打造了独特的园林景观有提高了园林内的绿化面积。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园林规划渐渐成为人们眼中的重头戏,为满足时代背景的需要,园林规划的发展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但是从整体来看,我国的园林规划的再生利用资源与设计水平都是比较低的。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也是复杂多样的,而最突出的影响因素则是环境污染。当前我国的园林规划行业中的园林废弃资源的浪费以及再生利用建筑资源的问题比较突兀,此外我们也应该去深思如何在原有的发展基础上创造更新颖的设计空间,怎样才能让人耳目一新。
园林废材以及建筑垃圾处理不周主要表现在废材丢弃浪费严重、建筑垃圾处理不当。首先园林废材丢弃浪费严重主要因为绝大部分的园林建设中没有结合实际情况导致材料浪费严重,忽略废弃物循环利用这一环节。另外整个规划过程中缺乏科学技术含量,与环境效益脱节,缺乏生态保护意识,绿化资金负荷重。而建筑垃圾处理不周主要表现在拆迁很多旧建筑时只是一味的铲平堆埋,不考虑原基地的形状,忽略旧的构造肌理,导致产生许多建筑垃圾。同时对建筑垃圾也不进行合理的分类或者分类粗糙,有的建筑垃圾还与生活垃圾混合,增大垃圾处理负担。
园林规划设计迫于客观需要而快速发展起来,但是却没有系统的结合城市规划建设,存在的客观因素与主观因素都考虑的不够周全,比如规划进程的选择很难与该地基周围的人口密度,城镇分布格局等系统的结合起来;或者与绿化环保工作脱节;或者园林规划工作与城市主管部门管理工作不协调。
大部分园林规划仿造性比较突出,没有结合当地特色,脱离实际情况而去进行规划。该地的人文景观以及风景特色完全没有在园林建设中得到完整的体现,设计结构单一,盲目追求一步到位式的园林建筑,有些格局虽繁琐,但是内置树种配置不合理,一味追求视觉效果,反令人头晕目眩。
近年仿古式的园林规划极其盛行,造价也高,亭台楼阁比比皆是。这种现象必然会影响园林规划的大好前景,泛滥且质量差的园林建筑成本高,环境效益差。与此同时对竣工后园林建筑缺乏管理与维护,园内的植被通常因缺乏照顾而枯死,大量地浪费投资资源。
园林规划重视再生资源与创新设计,将会有巨大的效益,主要体现在三大方面: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
园林的经济效益往往来自于把附近土地和周围建筑的价值提高了,推动当地的旅游业及饭店服务业的发展,同时园林还可提供药材、种苗、花卉、蔬菜、果品等园林产品以此促进销售、服务业的发展。
生态效益主要是园林促进人类与环境和谐发展。城镇园林景观有保护生态环境的作用,气象因素的变化明显有助于人体健康发展。比如园林内的树木可以净化空气、植被的生理作用可以降低附近的气温,增加空气的湿度;植被还可以降低风速,吸收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预防酸雨的发生等等生态功效。
园林建筑除了给我们带来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还有社会效益。该社会效益表现在于园林可以作为普及人们文化、科学的知识场所;还可作为植物、动物考察基地;改善附近居民区和其他其他建筑的绿化环境,调节人们的愉快心情;园林还可作为避自然灾难的场所,比如地震、火灾。
对于园林“垃圾”应该采取科学的方法进行处理分类,对可利用的资源进行收集再生处理,下面简单的介绍几种园林垃圾再生措施。
绿地再生材料主要是指对园林内的植被进行修剪的枝叶和废草、砍伐树木、树根、树木落叶等。
利用园林“垃圾”制作堆肥主要过程是地区分片就地完成、制成堆肥备用。分区就地完成主要是为了降低运输成本。制成堆肥备用的主要过程是利用专业剪草机对草坪警醒修剪,将产生的“垃圾弃物”运至堆肥场地;粉碎机粉碎这些弃物(根据弃物的大小选择合适的粉碎机);2次粉碎之后对“初产品”进行加温加水处理后发酵;发酵过程中可添加合适的辅助剂,最后加水处理。
将园林粉碎物铺设到栽植地后,可以起到维持土壤湿润、缓和践踏、避免杂草丛生等作用,铺设3年后粉碎物可以降解,形成具有丰富腐殖作用的表层土壤;或者将粉碎物铺设到运动场或者其他游乐场所周围的地面上,提高该地面的安全性,防滑;将粉碎物铺设后,可以提高园林的景观性、步行性的效果;将粉碎物堆肥化处理,化作春泥来滋润园林里的植被。
当前我国园林规划的设计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规划设计缺乏系统性;缺乏地方特色;设计结构单一忽略生态效益,重建设轻维护。围绕这三大方面问题,在原有的设计基础上进行再创,提高设计水平,符合“园林规划和环境科学和谐”的新理念,促进生态平衡和质量得到改善。
园林规划的设计没有系统地结合城市规划建设,设计元素也不够系统化。那么如何在设计中突出园林规划的系统性?首先园林规划进程的选择最大限度地与该地基周围的人口密度以及城镇分布格局特点紧密的结合起来;另外保持绿化环保工作,保持园林的清洁与干净,使得园林与当地格局整体和谐,表现出自然和谐的美;同时园林规划工作与城市主管部门工作要相协调,避免两者规划工作进程相冲突。
社会在前进,园林发展也紧跟其步伐,人们的情趣需求也在不断变化。保持原有的古典园林特色,在规划新的园林时,结合地方特色,把现代元素与传统元素结合在一起融入园林设计中,大胆创新,形成新的设计风格过程中,吸纳传统特色和当地特色以及国内外经典园林特色,在设计手法创造中国式的现代新园林。比如自然山水风光园林,采用以小见大的方式,景中借景的模式,寓意和意境结合,山水相环的形式等。
园林规划设计的核心体现在于低碳化、生态型、节约型发展。园林未来的发展核心趋势是向生态型园林发展,从而创造更多的生态效益。如何让园林规划走上低碳化、生态型、节约型的设计之路,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节水型设计、节土型设计、最大空间配置多种食用或者其他生态型植物。节水型建议采用集水设计,减少铺装面积,加强雨水回收,另外利用地膜覆盖减少水分蒸发,或者土工布减少水分渗透,或者采用耐干旱植物。节土型主要从有利于植被生长、土方就地平衡、促进生物多样性水平提高的这三个方面来进行规划设计。配置多种生态型的植物,或者添加其他经济植物,如水果树、能源植物等,这一举措还可带来经济效益,节约园林开销。
[1]王祥林,犹太云. 再生水灌溉对园林植物元素含量和生长的影响[J].园林科技,2010,6(32):74-76.
在风景园林景观设计中,地域特征是基础的影响因素,对当地的自然环境以及历史背景等地域特征进行体现。近年来,我国城市建设过程中在风景园林景观建设方面取得了重要发展,在信息化以及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过程中,西方的园林设计思想和我国园林设计思想发生了碰撞,各种新式园林风格在不断的出现,但是,在发展过程中还是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只有对出现的问题进行解决才能更好地促进我国风景园林景观建设的发展。
1.1、是城市文化的综合体,园林是城市的名片,是城市的代言,可以充分展示城市的风貌和文化。在园林设计的时候,要充分融合城市问题以及地域特点,唤起市民的归属感。
1.2、是社会经济进步的体现园林建设和经济进步存在互相依存的关系,园林的设计可以带动城市经济的进步,而城市经济的进步可以通过园林来体现。
1.3、园林设计可以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当前,由于城市大力发展经济,很多废水、废气、废渣随意排放,严重污染城市环境。大力发展园林建设可以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居民在良好的环境中,可以更好地生活,进而推动城市进步。
对于普通受众而言,美学感受往往就是其对景观评判的直接标谁,感受营造良好的视觉景观氛围,是基于所有的自然与人工形态及其感受而设计,不然就失去了它存在的意义,因此景观的艺术美感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一点同样也在某公园景点设计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如辅设聚点湖石或黄石数块,又缀以花草竹木,这样粉墙似纸,石和花木似笔,在不同的光阴之下,形成静中有动的一幅幅活的画面。
园林不仅是二维平面的几何构成,而更多的考虑其功能性,即满足道路承重及安全使用。安全性中很重要的就是使用便捷性,譬如步石之间的距离如果不合理,使用起来就比较整脚。从某工程就可以清楚的体现出这点,一般说来,成年人的步幅为50cm左右,其园林游步道的设计施工以此为依据设置石板更为合理,出于对安全的考虑,设计中避免使用光面材料。
3.1、提高园林作品的艺术品味,高品味的园林工程是一幅美丽的立体图画,不仅要有点线而的合理运用,还要有四季特色变化,它是各种园林要素的艺术组合,是巧夺天工的人造大自然的再现,使人在其中有融于大自然之感,有较高的艺术水平。
3.2、对园林绿化的各项指标进行认真计算包括绿化覆盖率、人均绿地率、立体绿量、多层次植物配置、保持水土、有效地吸收有害气体及灰尘和是否符合生态效益等。只有这样才能决定是选择单一的草坪还是乔灌木与林下草坪相结合,避免盲目追求草坪的现象,使草坪与树林相得益彰。
3.3、园林绿化应考虑绿化的功能无论是公园、游园、风景名胜区、居住区、城市广场和道路、厂矿企业、机关单位及校园环境的规划设计,还是象世博园等大型专类园的规划设计,应根据其服务对象不同,明确功能和主题。
3.4、树种选择的论证实践证明,以什么树作主体,配置什么树都有讲究。不同植物在一起要考虑相互间的生长速度、影响能力、阴阳性,观花、果、叶的树如何映树,病虫害的交叉性,同种树的连片与分隔的统一,病虫害防治的难易程度,耐湿耐旱性等都是选择树种的重要因素。
4.1、全面提高设计师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想要提高设计师的整体水平,一定要加强理论培训、丰富知识储备,并且提供平台增加设计经验,锻炼设计能力。更好的促进设计师把自身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成为专业能力强、符合当代城建要求的优秀设计人员,更好的为景观园林发展做出贡献,为我国景观园林行业注入活力。
4.2、保护设计知识产权景观园林设计同大多行业一样,也要充分重视保护知识产权,比如设计过程中的设计图纸、设计技术、文字宣传、文化理念等。要求参与设计的每个设计人员都应该具备保护知识产权的意识,并且用行动维护设计权益不受侵犯。
面是由点和线聚集而成的,面分为实面与虚面。在园林景观设计中,我们可以将草坪和广场地面看作是实面,将溪流与水池看作是虚面。面在视觉上可以是出于平面上的,也可以是存在于三维空间中的,我们可以将面进行水平、垂直和倾斜处理,在设计时也可以通过相切、相融、相离等方位来处理不同面间的位置。
“形”即不同的面在方向不同的情况下,边沿位置连在一起所形成的形体。在空间中,形体是各种形状与形状变化的一种延续,它能让人们的视线追随着它不断改变,同时也能改变空间,让人在视觉与心理体验上都获得不同的变化。此外,形体会因光线的影响而出现明暗的变化,使得形体的视觉层次得到丰富和提高。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建筑、假山等形体让园林景观不再因面而单调,它与平面上的各种图形还会形成一种和谐、呼应的关系,让整个园林景观都呈现出一种舒适的视觉状态。
园林景观设计中的“色”色彩能够用来表达设计者自身的情感与情绪,同时也能对观赏者的情绪和心理产生影响。景观的配色方法一般有同类色、对比色、类似色等,需要注意的色彩知识有色的纯度、明度、冷暖等。以对比色的配色方法为例,一般多应用于公园、广场等环境中,如利用不同种类植物的对比色设计图案,带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从而产生热烈、鼓舞、欢快等强烈的情绪,但在一些政府部门的周围环境中要慎用,以免这种强烈的情绪影响到主体建筑的庄严气氛。
在进行水景设计时,为了展现出水景的美感和动感,应尽量采用动态的水。采用动态水的设计方式主要有人工瀑布和人工喷泉两种方式。前者主要形式有滑落式、幕布式和阶梯式三种;后者主要是通过地下的给排水系统来给地面之上的喷泉供水和回收水。
显而易见,动植物在水中适当的搭配可以增强视觉效果,其作用除了丰富水中空间外,同时还能显著地改善水体质量,进而营造出一个更有生命力的水空间。首先,对于水中生物的选择需要结合当地的气候、物种分布等因素来选择,要保持园林生态环境的平衡。其次,可以通过各种植物间的科学搭配来创建一个和谐的生态水景。这需要考虑到以下两点:(所搭配植物的颜色要协调、密度要恰当;要保证水景水域的生态健康。而对于植物的搭配主要需要考虑以下两点:(对于水边的植物设计,要避免沿边线等距离栽植的单一呆板风格,而采用立体式的水景设计。对于水面的植物配置来说,应和水面面积以及附近环境要素相协调。
4.4.3、水中建筑的设计分析水中建筑的设计要综合考虑建筑设计的安全性、美观性和功能性。例如:水亭可以通过临水而建或者建在水中等不同形式来增加水面空间的层次美感;桥体设计时,应使桥体和园林的道路系统实现合理联通,不能让置身于园林中的人感到交通不便,同时还要避免阻断水路通行。
尊重传承地域的文化命脉,是现代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的重要表现特征。任意形式的规划设计流派,即使风格样式存在着风貌差异,在实质上都是不同历史时期在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中形成的,自然条件和社会需求可以共同决定的艺术形式能够体现出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地域人文特征对于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影响作用愈来愈大,在某种形式地域的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甚至体现出决定性的重要作用。历史遗迹是历史遗留给后人记载与放映出人类历史活动发展的重要记录,属于人类地域特征的重要财富,在后人对历史活动与历史人物的分析研究过程中起到关键性作用,同时在历史发展的记载与传承过程中有着不可缺少的位置。在风景园林的规划设计过程中,需要对历史遗迹进行科学有效的充分利用,然而这种利用方式不允许进行恶意篡改处理。在大多数的后现代主义代表作品中,人文符号这种性质的地域人文特征因素交融体现已经十分突出。具有代表性意义的规划设计是在西湖上的西泠印社,这里的山体比较陡峭、距离湖面比较接近,不适宜实施建筑工程,假如可以把这里建设成为提供篆刻爱好者聚会活动的园林景观别墅,则整体上的艺术性、实用性会得到很大的改观。风景园林景观的整体布局,犹如雕刻艺术中的一枚印章,具体的布局构图能够与这里的实用功用完美地达到融合目的,园林景观的规划设计布局在开合有度的情况现出疏密分布合理的安置景点,促使风景游览的路线可以有顿挫起伏的感觉。风景园林的石级、门坊、池、桥、洞等各种景区要素上的题刻具有生拙古朴的风格,可以将印章这种完美的人文符号深深地融入到园林景观的规划设计中,在园林景观环境中可以得到充分的内涵表达。
园林的建设风景园林建设的目的是为了美化生态环境,因此,不能因为园林的视觉效果就破坏生态环境。园林规划设计应该以尊重自然环境为准则,同时,尊重当地的风俗习惯和历史文化。植物选择应该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进行,风景园林建设应该能够体现当地的特色,能够提高城市整体形象。风景园林规划还应该尽量减少建后工作,减少园林维护成本。
应用植物造景为主的园林设计方法。改变以硬质景观为主和不重视绿结构的造园方法,以合理的植物造景为主,同时科学确定乔灌草比例和配植方式,提高生态效益。植物造景选用节水植物,改变植物的浇水方式。风景园林景观设计中应该尽量选择一些节水植物或者节水种植方式,复合结构即可增加绿量,又可避免生态位的竞争,节省空间和资源,提高生态效益。又可增加群落的稳定性且耐粗放管理。合理选择浇水方式,尽量利用降水水源继续浇灌。选用乡土植物。乡土树种是最适合当地环境条件的植物种,合理应用乡土树种即可节省开支,又可达到最佳的景观效果。例如蕨类植物如贯众、井栏边草、石韦、阔鳞鳞毛蕨、斜方复叶耳蕨等在华东地区分布广泛,抗性和适应性都比较强,繁殖速度快等特点选用乡土植物。
随着社会的发展,景观园林已经成为了居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元素。但和先进国家的园林相比,我国在设计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这不利于行业的发展。因此,设计人员一定要全面提高自身设计水平,了解相关知识,结合国情,更好地为城市建设提供服务,设计出美观实用的景观园林。
[1]包瑞清.计算机辅助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策略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3.
(1)接受设计任务书、现场实地踏勘,同时收集相关基础资料;(2)提交初步规划文本,提出总体构思及规划目标;以供业主认可(3)编制详细规划并召开评审会。由业主组织的专家评审组,集中时间,进行评审(论证)会,根据专家评审组意见,落实调整和修改工作。(4)进行 扩初设计并提交工程概算书;(5)基地的再次踏勘 施工图的设计;(6)施工图预算编制和 施工图的交底 ;(7) 设计师的施工配合。
(1)园林绿化应考虑绿化的功能。无论是公园游园,风景名胜区,居住区,城市广场和道路,厂矿企业和机关单位及校园环境的规划设计;还是象世博园等大型专类园的规划设计.应根据其服务对象不同,明确功能和主题。
(2)提高园林作品的艺术品味。高品味的园林工程是一幅美丽的立体图画,不仅要有点线面的合理运用,还要有四季特色的变化,它是各种园林要素的艺术组合,是巧夺天工的人造大自然的再现,使人在其中有融于大自然之感,有较高的艺术水平。
(3)应有历史文化内涵。将自然与历史文化紧密联系,是园林造景应注意的,能否画龙点睛,使历史人文景观与周围环境或其他方面协调,并符合人们的审美情操及心理要求,要经充分论证才有说服力,被人们所接受,景点宜恰到好处,忌贪多、太杂。
(4)对园林绿化的各项指标进行认真计算。包括绿化覆盖率、人均绿地率、立体绿量、多层次植物配置、保持水土、有效地吸收有害气体及灰尘和是否符合生态效益等。只有这样才能决定是选择单一的草坪还是乔灌木与林下草坪相结合,避免盲目追求草坪的现象,使草坪与树林相得益彰。
(5)树种选择的论证。实践证明,以什么树作主体,配置什么树都有讲究。不同植物在一起要考虑相互间的生长速度、影响能力、阴阳性,观花、果、叶的树如何映树,病虫害的交叉性,同种树的连片与分隔的统一,病虫害防治的难易程度,耐湿耐旱性等都是选择树种的重要因素。
(6)科学估算园林工程的建设成本及管理维护费用。不同设计方案的园林工程,建设成本和维护管理费用不尽相同,很多本是比较好的规划设计,由于建设成本和建成后维护管理费用超过单位经济实力,只有低水平维护,最后观赏效果不理想,很多应有的功能丧失,有的草坪被杂草挤占.应正确把握建筑,铺装,水体,绿地等要素的比例,严格控制建设成本,我们近几年的经验是既发展一部分高档次、管理要求高的绿化景点,也积极探索大众化、低成本、低维护费的绿化方法,并不断推广,得到了较好的效果。所以在设计时对植物根据性状的合理选用,论证其管理费用高低,有利于绿化单位更好地达到绿化效果。
对于处于起步阶段的中国现代景观规划设计,鲜明的视觉形象、良好的绿化环境、足够的活动场地,这是基本的出发点,随着景观环境建设的发展,仅仅满足这3方面,肯定还远远不够。但这毕竟是远期景观建设发展的基础,对于未来景观建设的腾飞将起到重要的作用。正是基于景观规划设计实践的三元,在众说纷纭的各类景观规划设计流派中,3种新生流派正在脱颖而出: (1)与环境艺术的结合:重在视觉景观形象的大众景观环境艺术流派;(2)与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结合的城市景观生态流派:以大地景观为标志的区域景观、环境规划;以视觉景观为导向的城市设计,以环境生态为导向的城市设计;(3)与旅游策划规划的结合:重在大众行为心理景观策划的景观游憩流派。这3种流派代表着现代风景园林学科专业的发展方向。
(1)园林设计上植物多样性与适应性同时并重。这几年,城市绿化提出了增加绿化树种、提高生物多样性的目标。于是许多城市一味求新,盲目引进外来树种。为求好心切引进新品种不是不可以,但如果忽视了苗木的适应性,则不仅达不到预期的目的,而且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损失。
(2)完善园林设计法规。首先是对于《建设工程勘查设计管理条例》(2000)有关条文的修改,如第二章资质资格的管理等等。
其次是一系列园林设计法规的建立,如注册园林师签字制度、注册园林师条例、设计收费标准、工作量范围标准、后期跟踪服务标准、园林设计标准合同、园林师事务所设立标准等等。
首先是专业教育结构层次的调整。要使中国风景园林学科具有持续发展的生命力,其专业教育需要有3个层次:①面向学科:为长远学科建设培养的高层次博士、硕士人才;②面向社会:为国家园林管理和规划设计建设部门培养的大学本科、硕士人才; ③面向中国数量与质量日益高涨的风景园林建设市场:为各类规划设计院所、园林工程公司培养专科、本科、硕士、博士多层次人才。其次是专业知识结构的调整。一方面,要考虑引入环境艺术、旅游策划的专业课程;同时,还要引入建筑学科、地理学科、计算机与信息学科、社会人文学科等专业知识。这是以课程设置为实质的专业知识结构调整。
园路是园林绿地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像人体的脉胳一样,贯穿于园林各景区的景点之间,它不仅导引人流,疏导交通,并且将园林绿地空间划成了不同形状,不同大小,不同功能的一系列空间。因此,园路的规划设计,直接影响到园林绿地各功能空间划分是否合理,人流交通是否通畅,景观组织是否得当,对园林绿地的整体规划的合理性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园路的基本类型有路堑型、路堤型、特殊型(包括步石、汀步、磴道、攀梯等)等。在园林绿地规划中,按其性质功能将园路分为:
主要园路联系全园,是园林内大量游人所要行进的路线,必要时可通行少量管理用车,道路两旁应充分绿化,宽度4-6m。
游息小路主要供散步休息,引导游人更深入地到达园林各个角落,双人行走1.2-1.5m,单人0.6-1m,如山上、水边、疏林中,多曲折自由布置。
根据游赏功能的要求,还有很多变形的路,步石、汀步、休息岛、踏级、磴道等。
在公园中常常是利用地形、建筑、植物或道路把全园分隔成各种不同功能的景区,同时又通过道路把各个景区联系成一个整体,能将设计者的造景序列传达给游客。中国园林不仅是“形”的创作,而且是由“形”到“神”的一个转化过程。园林不是设计一个个静止的“境界”,而是创作一系列运动中的“境界”。游人所获得的是连续印象所带来的综合效果,是由印象的积累,而在思想情感上所带来的感染力。园路正是能担负起这个组织园林的观赏程序,为游客展示园林风景画面的作用。它能通过自己的布局和路面铺砌的图案,引导游客按照设计者的意图、路线和角度来游赏景物。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园路是游客的导游者。
园路对游客的集散、疏导,满足园林绿化、建筑维修、养护、管理等工作的运输工作,对安全、防火、职工电话、公共餐厅、小卖部等园务工作的运输任务。对于小公园,这些任务可以综合考虑,过于大型公园,由于园务工作交通量大,有时可以设置专门的路线构成园景
园路优美的曲线,丰富多彩的路面铺装,可与周围山、水、建筑、花草树木、石景等景物紧密结合,不仅是“因景设路”,而且是“因路保景”,所以园路可行可游,行游统一。
园路的尺度、分布密度,应该是人流密度客观、合理的反映。“路是走出来的”,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人多的地方(如游乐场、入口大门等)尺度和密度应该大一些;休闲散步区域则要小一些,达不到这个要求,绿地就极易损坏。
此外,现代园林绿地中还应增加相应的活动场地。园林过去多以参加游览为主,游园注意自我感受,人们以思索、追溯领悟艺术中的哲理情感为主要欣赏方式,追求所谓“神游”;而现代人的旅游方式有一种要求和参与的趋势。人们不仅要求环境优美,而且要求在这样的环境中从事文娱、体育活动,甚至进行某些学术活动,获取知识,因此,需要设计相当数量的活动场地[2]。
风景园林的道路系统不同于一般的城市道路系统,它具有自己的布置形式和布局特点。在自然式园林绿地中,园路多表现为迂回曲折,流畅自然的曲线性,中国古典园林所讲的峰回路转,曲折迂回,步移景异,即是如此。园路的自然曲折,可以使人们从不同角度去观赏景观。在私家园林中,由于所占面积有限,园路的曲折更使其小中见大,延长景深,扩大空间。
除了这些自由曲线的形式外,也有规划的几何形和混合形式,由此形成不同的园林风格。西欧的古典园林中讲究平面几何形状,采用一种形式为主,另一种形式补充的混合式布局方式。
园路也可以根据功能需要收放宽度尺寸,采用变断面的形式进行立面上的布局。例如北京香山沿蹬道攀登可以发现,不同转折处有不同的宽狭,而且在中途还设有过路亭。在许多园林中,设置坐登、椅子在园路外延边界,还有园路和小广场相结合等等。这样宽狭变化,曲直相济,反倒使园路生动起来,做到一条路上休闲、停留和人行、运动相结合,各得其所。
园路路口的规划是园路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规则式园路系统和自然式园路系统的相互比较情况看来,自然式园路系统中以三岔路口为主,而在规划式园路系统中则以十安路口比较多,但从加强寻游性来考虑,路口设置也应少一些十字路口。
道路相交时,除山地陡坡地形之外,一般尽量采用正相交方式;斜相交时斜交角度如呈锐角,其角度也尽量不小于60°。锐角过小,车辆不易转弯,人行要穿过绿地;锐角部份还应采用足够的转弯半径,设为圆形的转角。路口处形成的道路转角,如属于阴角,可保持直角状态,如属于阳角,应设计为斜边或改成圆角[3]。
路口要设计有景点和特点。在三叉路口中央可设计花坛、花台等,要注意各条道路都要以其中心线与花坛的轴心相对,不要与花坛边线相切,路口的平面形状,应与中心花坛的形状相似或相适应,具有中央花坛的路口,都应按照规则式的地形进行设计。
在园路与建筑物的交接处,常常能形成路口。从园路与建筑相互交接的实际情况来看,一般都是在建筑近旁设置一块较小的缓冲场地,园路则通过这块场地与建设交接。多数情况下都应这样处理,但一些起过道作用的建筑,游廊等,也常常不设缓冲小场地。
常见的园路与建筑采用平行交接和正对交接,是指建筑物的长轴与园路中心线平行或垂直;还有一种侧对交接,是指建筑长轴与园路中心线相垂直,并从建筑正向的一侧相交接,或者园路从建筑物的侧面与其交接。实际处理园路与建筑物的交接关系时,一般都避免斜路交接,特别是正对建筑某一角的斜角,冲突感很强。对不得不斜交的园路,要在交接处设一段短的直路作为过渡,或者将交接处形成的路角改成圆角,应避免建筑与园路斜交。
中国园林常常以水面为中心,主干道环绕水面,联系各景区,是较理想的处理手法。当主路临水面布置时,路不应该是始终与水面平行,这样因缺少变化而显得平淡乏味。较好的设计是根据地形的起伏,周围的景色和功能景色,使主路和水面若即若离。落水面的道路可用桥,堤或汀步相接。
应注意滨河路的规划,滨河路在城市中往往是交通繁忙而景观要求又较高的城市干道。滨河路是城市中临江、河、湖、海等水体的道路,临近水面的步道的布置有一定的要求。游步宽度最好不小于5m,并尽量接近水面;滨河路比较宽时,最好布置两条游步道,一条临近道路人行道,便于行人来往,而临近水面的一条游步道要宽些,供游人漫步或驻足眺望[4]。
在园林中,经常在园林两侧布置一些山石,组成夹景构成景色,要有一种幽静的氛围。在园路的交叉路口,转弯处也常设置假山,既能疏导交通,又有起到美观的作用。
园路最好的绿化效果,应该是林荫夹道。郊区大面积绿化,行道树可与两旁绿化种植相结合在一起,自由进出,不按间距灵活种植,实现路在林中走的意境。
在园路的转弯处,可以利用植物进行强调,比如种植大量五颜六色的花卉,既有引导游人的功能,又极其美观。园路的交叉路口处,常常可以设置中心绿岛,回车岛,花钵,花树坛等,同样具有美观和疏导游人的作用。
还应注意园路和绿地的高低关系,设计好的园路常是浅理于绿地之内,隐藏于绿丛之中的,尤其山麓边坡外,园路一经暴露便会留下道道横行痕迹,极不美观,所以要求路比“绿”低,但一定是比“土”低。
(1)现代园林中,避免将本身很美的自然地形改成一马平川,使园路失去立面上的变化,或将平地堆成“坟堆”,强硬的使园路“三步一弯,五步一曲”。 (2)园路布局形成有自然式、规划式和混和式三种,但不管采用什么园路形式,最忌讳的是断头路,回头路,除非有一个明显的终点景观和建筑。
(3)园林绿地规划中园路所占面积、比例不适应,造成交通不便,造成人们行路挤占绿地现象。某些规划设计中过多规划园路,形如蜘蛛网,不仅影响景观效果,同时给建筑投资也加大了负担。
(4)某园路交叉口设计不合理,夹角太小,未考虑转弯半径。人们为了方便,往往踩踏草坪。有些交叉口相交路数量太多(如四、五条),造成人们在路叉处无所适从的现象。
(5)某些园路在与环境的处理上,不是很适宜。如与圆形花坛相切分布、在建筑物入口集散广场处相交路口偏重于一侧、道路与水体驳岸紧贴布置等。
(3)加强自身艺术素质及业务素质,避免矫揉造作,使道路规划设计真正体现功能美与艺术美的和谐统一。
[2] 任如红.《建筑美学》. 浙江林业科技, 1999(3):5~11.
[3] 张鸽香.《浅谈园路在园林中的重要性》.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03(4) :58~61.
在住宅小区的园林绿化设计中,要特别注重利用城市大环境资源,使小区与城市空间有良好的过渡与协调,为人们创造一个自然亲切的居住空间。此外,要扩大精细化管理的覆盖面,提升园林行业的整体工作水平和管理效能,规范化管理,标准化操作,严格执行建设部《城市绿化建设指标的规定》严格管理树木伐移和绿地占用审批,最大限度地保护绿化建设成果。有计划有安排地做好城市园林规划设计工作,切实做好道路与小区绿化规划与设计工作,真正实现城市园林绿化的合理布局,为推进城市园林绿化水平做出贡献。
经过多年的城市的发展,让我们了解到在城市建设中人们往往只重视了发展而忽略了自然环境的保护,甚至于完全脱离了自然,,以至于城市的环境的严重恶化,相对应的也就阻止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而园林绿化使得城市中存在的自然环境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和提高,还通过人工绿化的方式扩展了自然环境的范围和空间,为城市现在和未来的发展建立了坚固的后盾。
城市中的绿色主体就是园林绿地系统,而绿色植物又是关乎人们生存、文明、生命的重要的一部分,所以它在城市中占据不可替代和估量的作用,园林绿化的实行和园林规划的不断规划使城市化的程度不断地提高,而城市化程度的提高,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发展,这也就意味着城市中园林的规划、绿化间接上推进城市经济的发展,也因此园林城市的建设也越来越重要。
众所周知,植物都是具有特有的光合作用的,具有能够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释放氧气,还能吸收一定量的分成等作用,而园林绿地正是把这一作用发挥到极致,而且在城市中不仅能够阻挡、吸收、过滤污染空气,还能够较少空气中因为人后密度大产生的过多的细菌,以及减轻噪音污染等,对于人们的身心健康起到重大的作用。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相对于物质的需求更加重视精神生活的需求,而且在城市中生活的人群都是有着规律的生活,而且工作时间越来越短,闲暇的时间越来越多,而又美观又实惠的取出就要数城市中的园林绿化带了,这里环境好,空气清新,让人们能够最大限度的感受大自然,达到放松身心,消除疲劳的效果。
道路的绿化是一个城市园林绿化工程的直接体现,同时也是对于城市品位的提升有着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通常我们探讨的道路绿化也即是与我们联系密切的街道绿化,道路交通性干道机动车辆行驶多,考虑到这个主要功能,分车绿带和人行绿带的宽度要稍窄一些,树种选择和设计上要注意行车视线的要求,缓解眼睛疲劳,最好具有减少噪声、吸附尘埃的作用,整体效果上以简洁有序为主,不必过于繁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应遵循下列基本原则:道路绿化应以乔木为主,乔木、灌木、地被植物相结合,不得土壤;道路绿化应符合行车视线和行车净化空气要求;绿化树木与市政公用设施的相互位置应统筹安排,并应保证树木有需要的立地条件与生长空间;植物种植应适地适树,并符合植物间伴生的生态习性;不适宜绿化的土质,应改善土壤进行绿化;修建道路时;宜保留有价值的原有树木,对古树名木应予以保护;道路绿地应根据需要配备灌溉设施;道路绿地的坡向、坡度应符合排水要求并与城市排水系统结合,防止绿地内积水和水土流失;道路绿化应远近期结合;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除应执行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此外,街路景观的规划要追求整体和谐,既要体现总体风格,又要突出局部特色,融入当地城市历史文化,为城市的园林绿化增加亮点,同时也为城市园林绿化的人文景观添注精神力量。
居住小区的园林规划对生态环境的改善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小区的水环境设计中,要利用人的亲水性来让人们在工作之余,释放压力,在优美的小区环境中得到放松。近几年来,在小区园林绿化工程中,小区的水环境越来越受到重视,在住宅小区的水环境设计中较多的水体形式是:水池和喷泉。水池是小区水环境设计中用得最多的一种形式,水池的优点是节省能源,不需要太多的运作费用;人工喷泉在小区环境设计中起到点景的作用,它能在小区的中心或入口地段很容易引人注意,在需要视觉中心的地方,设置喷泉是很好的方式。小区园林绿化的设计原则是:分级设计,使小区绿地系统化,以宅间绿地为分散点,公共绿地为面,道路绿化为面,来覆盖整个小区;绿地采用开放式的形式,在有限的空间内,为居民提供一个实用、自然、温馨的休息空间;绿化主要以适合本地生长的植物造景为原则,树木搭配原则以乔灌结合,针阔混交,适当点缀花卉及爬藤植物,充分发挥植物的功用;绿化配置以植物群落为主,兼顾草坪;绿化布局的集中与分散,在绿化设计中还应考虑设计一些分散的团块绿地,形成一些相对安静的空间,利于小区住户休息和生活;绿化设计的实用性和艺术性。在规划设计中,还应充分考虑居民要求,满足小孩嬉戏,老人活动、品茶、下棋以及居民体育锻炼、健身等。实施立体绿化,把庭院绿化纳入城市绿化体系,要求所有单位和小区在绿化上必须达标,达到了把庭院绿化引向街道,把街道绿化引入庭院,互为环境,互为补充的绿化效果,努力扩大绿化面积。
在城市园林的规划与整体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市民对园林绿化的实际需求。广场绿化应根据各类广场的功能、规模和周边环境进行设计,广场绿化应利于人流、车流集散;公共活动广场周边宜种植高大乔木。集中成片绿地不应小于广场总面积的25%,并宜设计成开放式绿地,植物配置宜疏朗通透;车站、码头、机场的集散广场绿化应选择具有地方特色的树种。集中成片绿地不应小于广场总面积的10%。纪念性广场应用绿化衬托主体纪念物,创造与纪念主题相应的环境气氛;停车场绿化设计:停车场周边应种植高大庇荫乔木,并宜种植隔离防护绿带;在停车场内宜结合停车间隔带种植高大庇荫乔木;停车场种植的庇荫乔木可选择行道树种。要建立科学合理的园林绿化网络体系,注重道路绿化与小区绿化的规划和整体布局,建设完善的防护绿地、公园绿地、生产绿地系统,在满足生态功能需要的同时,让广大市民充分享受绿化成果;抓好园林绿化的规划、建设、管理环节,实现园林绿化的全面发展;强化园林绿化的生态化导向和建设成果保护,实现园林绿化实现可持续发展。综合运用各种有效手段加强对园林绿化建设成果的保护。坚持发挥园林绿化工作的生态导向,实现园林绿化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园林绿化管理实现精细化。在绿化养护管理方面,要对所辖街路、游园、广场的乔木、亚乔木都进行了高标准的春、秋两季涂白,保护新植树木;加大了树木的施肥、浇水、打药等养护管理工作力度,提高了绿化质量。加强绿化施工资质管理,强化重点绿化工程管理及其善后工作,规范占用绿地、树木修剪、砍伐、移植等行为,使得绿化执法工作有力推进,绿化成果得到有效保护。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近年来,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要求逐渐提高。目前,随着汽车数量的显著增加,汽车尾气对城市的环境带来很大的影响,引起人们得密切关注。为了提升人们的居住环境水平,我们可以通过城市园林规划与设计,加大城市绿化面积,实现绿色环保的生活理念,进一步加快城市园林建设步伐园林规划,通过启动园林绿荫工程,充实道路、游园景观工程,推进园林文化工程,加速推进我国的生态园林城市建设,全面提高我国的人居环境质量。
中国古代园林,或称中国传统园林或古典园林,历史悠久,文化含量丰富,个性特征鲜明,极具艺术魅力(如图1)。
中国古代园林从商周时期把自然景色优美的地方圈起来,放养禽兽,供帝王狩猎的“囿”,逐渐萌芽发展起来,形成汉代的以园林为主的帝王行宫,除布置园景供皇帝游憩之外,还举行朝贺、处理朝政的“苑”。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士大夫阶层追求自然环境美,游历名山大川成为社会上层的普遍风尚,文人、画家开始参与造园。隋唐之后,大批文人、画家与造园家相结合,把诗画作品所描绘的意境情趣,引用到园景创作上,甚至直接用绘画作品为底稿,寓画意于景,寄山水为情,逐渐把我国造园艺术从自然山水园阶段,推进到写意山水园阶段。唐朝王维是当时倍受推崇的一位,他辞官隐居到蓝田县辋川,相地造园,园内山风溪流、堂前小桥亭台,都依照他所绘的画图布局筑建,如诗如画的园景,正表达出他那诗作与画作的风格。明、清是中国古典园林创作的高峰期。皇家园林创建以清代康熙、乾隆时期最为活跃。当时社会稳定、经济繁荣给建造大规模写意自然园林提供了有利条件,如“圆明园”、“避暑山庄”、“畅春园”等等。私家园林是以明代建造的江南园林为主要成就,如“沧浪亭”、“休园”、“拙政园”、“寄畅园”等等。同时在明末还产生了园林艺术创作的理论书籍《园冶》。它们在创作思想上,仍然沿袭唐宋时期的创作源泉,从审美观到园林意境的创造都是以“小中见大”、“须弥芥子”、“壶中天地”等为创造手法。自然观、写意、诗情画意成为创作的主导地位。?到了清末,中国古典园林的成就达到了它历史的峰巅,以五千年的文明形成的模山范水、巧于因借、循序渐进、小中见大、耐人寻味的园林文化等艺术精髓和造园手法已被西方国家所推崇和摹仿,在西方国家掀起了一股“中国园林热”。中国园林艺术从东方到西方,成了被全世界所共认的园林之母,世界艺术之奇观。
从产生的过称和发展的结果可以看出中国古典园林的设计理念是以追求自然精神境界为最终和最高目的,从而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目的;
服务对象是从始至终,为满足皇家贵族、文人、墨客等社会上层的生活和精神需要而产生和发展;
与环境的关系:与自然的关系----自然的浓缩与提炼,又相对与自然相隔绝;与人文的关系----与上层社会活动相融合。
119世纪中叶以后,由于帝国主义列强的入侵和旧中国社会体制的瓦解,中国古典园林赖以生存的社会因素和经济基础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外来文化、尤其是殖民文化对中国园林的影响日益显现。而此时,西方园林的发展十分迅猛,在内容和类型上逐渐走向成熟和完善。中国近现代园林是在西方园林的影响之下,亦步亦趋地走到今天。
2在过去几十年中,我国城市的开放空间和绿色空间实现了快速的量变, 以膨胀的姿态渗透到我们的生活当中,但作为综合的城市基础设施,未经积累和沉淀,几乎在一夜之间浮现出来的城市空间缺乏系统性。这与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时效性有着密切的联系,在过去十年中,城市化进程大舞台的两个主角――城市开放空间和居住区环境,对中国城市面貌的改变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超城市化进程中的中国速度,促生了时效性强、见效快的城市美化运动。而房地产开发中的重要环节,房产交易更要求效率,居住环境的景观视觉效果是促成产品交易的良药,寻找瞬时视觉震撼和展示性是地产开发商不变的追求。 于是近些年,全国各地不断出现各种“热”,“大树移植热”、“草坪热”、“广场热”、“热带树木移植热”等等。3日本学者中野尊正指出“尽管城市的人们不惜努力想要绿地的功能,但这种考虑不是出自构成绿地的植物本身的需要,而是人类功利主义的判断”。植物作为物,而不是生命被挑选、取舍,被工具化、被审美对象化。于是植物的装饰功能、美化功能和商业身价被格外看重、放大。模纹花坛盛行、彩叶植物被滥用,加上所谓精品绿化的概念,追求奢侈、华丽的风气蔓延。 4“化妆”的城市代替了功能的城市。在城市的过程中,中国的景观设计充满丰富、混乱、混搭的特征。园林这个事物本可以具有一定的自我循环和生产功能,不幸沦为视觉展示的工具。
5生态性和人性化的缺失、缺少对时代问题的思考、设计形式和语言的崛起,是过去十年中中国当代景观设计的普遍特征,中国速度导致中国景观设计表象的变化,却没有促成真正能够解决中国快速城市化矛盾的方法和实践的形成,中国当代景观设计普遍还是成为一种助推中国城市面貌改变的工具(如图2)。
从近现代园林景观的发展变化可以看出,园林景观的设计理念是试图展示各种“美”,以视觉美占主导地位;
与环境的关系:与自然的关系---提倡生态,但没有实现完美的结合;与人文的关系:服务于大众,与大众生活相融合,并试图实现人与自然的最小冲突。
通过多年的探索、实践与思考,俞孔坚教授提出了“反规划”,并带领团队进行了一系列的创作和尝试,通过对时代的深入思考,完成了中山岐江公园的野草之美、沈阳建筑大学稻田景观等等,一种全新的理念,使我们可以跳出狭隘的城市空间,来认知城市的园林,乃至生态环境。
6“反规划”是一种强调通过优先进行不建设区域的控制,来进行城市空间规划的方法论,是对快速城市扩张的一种应对,7旨在为城市的扩展建立一个真正理性的框架,为混沌而急于增长的城市提供一个渐进的、富有弹性的“答案空间”。这意味着城市规划必须将“图-底”关系颠倒过来,先做一个底――即大地生命的健康而安全的格局,然后,再在此底上做图――一个与大地的过程与格局相适应的、可以持续增长的城市。
1、8生态基础设施(Ecological Infrastructure )。本质上讲它是城市所依赖的自然系统,是城市及其居民能持续地获得自然服务(Natures Services)的基础,这些生态服务包括提供新鲜空气、食物、体育、休闲娱乐、安全庇护以及审美和教育等等。它不仅包括习惯的城市绿地系统的概念,而是更广泛地包含一切能提供上述自然服务的城市绿地系统、林业及农业系统、自然保护地系统。
2、9景观安全格局(Security Patterns) 理论与方法。该理论把景观过程(包括城市的扩张,物种的空间运动,水和风的流动,灾害过程的扩散等)作为通过克服空间阻力来实现景观控制和覆盖的过程。要有效地实现控制和覆盖,必须占领具有战略意义的关键性的空间位置和联系。这种战略位置和联系所形成的格局就是景观生态安全格局,他们对维护和控制生态过程具有异常重要的意义。
10基于反规划理念和景观安全格局的方法论,从普遍意义上讲,对未来城市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具有战略意义的景观元素和结构,构成城市生态基础设施。11自然系统是有结构的。协调城市与自然系统的关系不是量的问题,更重要的是空间格局和质的问题。
12城市是人类文明的一个事物,也是土地上的一个事物,城市的意志需要服从和协调土地的“内在趋势”。而长期以来,我们一直将目光集中在我们活动的狭小的城市之中,而忘记了产生城市的母体。13城市是区域山水基质上的一个斑块。城市之于区域自然山水格局,犹如果实之于生命之树。城市做为大地母体上的一个斑块,是果实还是肿瘤?是将逐渐丰腴还是日渐恶化并走向毁灭,必然与母体有着密切的联系。如果斑块与母体保持顺畅的交流,吸取营养并排泄废物,则一定能成为一颗硕美的果实;如果不考虑所处母体,甚至与之抗衡,扰乱与母体交流的通道,必然成为一颗肿瘤,并不断的肿大、蔓延,进而为害母体的健康。
如何与大地母体和谐相处?即基于“反规划”理念和景观安全格局的方法论,构建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就是在建立城市之初,将与大地密切联系的景观控制点找到,并使之成为刚性生态基础,不可改变。14城市的规模和建设用地的功能可以是在不断变化的,而由景观中的河流水系、绿地走廊、林地、湿地构成的景观生态基础设施则永远为城市所必须,是需要恒常不变的。面对变革时代的城市扩张,需要逆向思维的城市规划方法论,以不变应万变。即,在区域尺度上首先规划和完善非建设用地,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城市的开发建设,有了坚实的框架,就有了发展的基础,才能谈到可持续发展。15传统发展规划将理性建立在城市的发展目标之上,城市的空间格局是一种建立在不确定基础上的空中楼阁。而“反规划”则将理性建立在确定的土地生命和自然系统之上,作为城市母体的自然的山水、自然的过程和格局在很大程度上是可知的或至少不是“随意的”,也非假设的,建立在生命土地的过程和格局基础上的城市是坚实而有生机的(如图3)。
从“反规划”可以看出,园林景观的设计理念是实现人类社会与自然的长久和谐共处,追求平和、自然的生态美;
与环境的关系: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与大地母体的共生;与人文的关系:弱化人类需求的主导地位。
中国园林随着中国社会发展到今天,不断演变,并日趋理性。“反规划”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和审视的高度使园林景观这一学科从单纯的具有生命的美学提升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桥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发展,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反规划”为园林景观设计师提出了新的设计主题---实现城市与自然的共生,为城市创造持续可发展的景观空间。
[1]1朱建宁,2004.中国现代园林发展的必由之路―面向世界植根传统,欧洲园林建设协会亚洲年会.
[2]2、5孔祥伟,2008.论过去十年中的中国当代景观设计探索,景观设计学(02).
[3]3、12庞伟.2009.从功利主义到土地伦理――城市化中的植物观和节约型绿地思考,园林(2).
[4]4、7、15俞孔坚,李迪华,韩西丽,2005.论“反规划”,城市规划(09).
由于生态因素的地域差别,不同的城市以及城市的不同地区,适于用作园林绿化的植物是不同的乡土树种对当地土壤和气候的适应性强,苗源多,价廉,易成活,有地方特点,应作为城市绿化的主要树种;从保护自然和保护物种多样性的角度看,选用乡土树种进行绿化,是保护和维持地区自然景观特色的重要途径为了丰富植物种类,也可有计划地引进一些本地缺少,而又可能适应当地环境的或观赏价值高的树种。但一般应经过引种试验,才能推广应用。
选择那些树形优美、色彩、风韵、季相变化上有特色的和卫生、抗性强的树种,可以更好的美化市容、改善环境、促进人们的身体健康。根据植物群落学的选择进行树种规划时,应以乔木为主,形成乔木、灌木和草本相结合的复层绿化形式,提高园林绿化的综合效益,满足人们工作、学习、休息、生活、游憩等多方面的需要,同时满足旅游业发展的需要。从速生和慢生角度来说,应着眼于合理选择、搭配慢生树种和速生树,达到即可早日取得绿化效果,又能保证绿化长期稳定的效果。从常绿树和落叶树的比例来说,应合理搭配常绿树种和落叶树,达到四季景观富于变化的目的。3、抗性强的植物优先选择。抗性强的植物,是指对酸、碱、旱、涝、沙性及坚硬土壤有较强的适应性,对病虫害、烟尘和有毒气体的抗性较强的植物速生与慢生树种相结合,速生树种如杨、桦等虽生长快,可很快成荫,但往往三十年后就衰老,需要及时更新和补充,否则要影响城市绿化的效果。慢长树如柏、银杏等,要三、四十年才能见效,但寿命可达百年以上。为早日发挥绿化效果,应该以速生树种为主,搭配一部分慢长树种,尽快进行普遍绿化。同时要近远期结合,有计划、分期分批地使慢长树种替换衰老的速生树种。
为达到景观要求的色彩效果和三季有花、四季有绿的时间动态序列变化效果,应充分考虑到不同植物的花色、花期、叶色、叶的枯荣期、植物的体态、外貌等,并使之有机合理地搭配在一起,与园林绿地的功能相适应。
在作树种规划时必须考虑到园林实践问题,协调树种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构建良好的生态系统,使园林绿化树种的综合功能得以充分发挥,使植物之间能够相得益彰,要既照顾到目前又要考虑到长远的需要。
向公众开放,主要功能是游憩,兼有生态、美化、防灾等作用的绿地,包括综合公园、专类公园、社区游园、带状公园和街旁绿地。公共绿地应选择具有较高观赏价值,病虫害少无污染,能满足公园绿地功能需要的树种。锡林浩特市适合公园绿地栽植的树种有:樟子松、杜松、白杆、侧柏、新疆杨、银中杨、垂柳、旱柳、垂枝榆、家榆、山荆子、花红、桃叶卫矛、茶条械、复叶械、五角枫、山杏、山桃、火炬树、沙枣、文冠果、暴马丁香、紫丁香、白丁香、红丁香、怪柳、榆叶梅、珍珠梅、玫瑰、黄刺玫、三裂绣线菊、土庄绣线菊、沙棘、红瑞木、连翘。
居住区对环境的功能要求包括净化空气,改善环境,隔声、防尘,杀菌、防病等。所以在进行树种规划时,要充分了解所选树种的生态习性;常绿树的比例不能过大,灌木树种数量要大些;由于居住区人口密集,管理任务量大,应该科学地规划树种,尽量选择树势健壮,寿命长,萌芽力强,病虫害少的树种;乔木:樟子松、杜松、白杆、侧柏、新疆杨、银中杨、垂柳、垂枝榆、山碴、花红、西伯利亚杏、皂角、文冠果、茶条械、火炬树、梓树、桃叶卫矛。灌木:紫丁香、白丁香、红丁香、暴马丁香、黄刺玫、珍珠梅、榆叶梅、玫瑰、土庄绣线菊、灰构子、红瑞木。藤本:爬山虎、葡萄。地被类:沙地柏。
校园是学生、教职工学习、生活、工作的主要场所。随着教育普及的加快,校园学生密集,营造一个清洁优美、生态良性循环并与校园文化融为一体的校园环境至关重要。校园绿化应以乔木为主,科学合理地搭配灌木和藤本,把校园布置得主次分明、错落有致。本次调查中的大部分树种均可用于校园绿化,如:樟子松、杜松、白杆、新疆杨、加杨、垂柳、辽东栋、山桃、茶条械、五角枫、火炬树、紫丁香、白丁香、暴马丁香、珍珠梅、榆叶梅等。同时在靠近街道的一侧种植由圆柏、侧柏构成的绿篱,这样可以起到防噪、滞尘、吸污的作用。
行道树包括道路两侧绿化带及行车道分隔带里种植的乔木。街路上树木生长环境恶劣。现有的行道树树种单一,常绿树比例小。锡林大街的白杆,在闹市区表现出长势不强,病虫害严重、抗逆性差等不良现象。除环境因素和选种外,还在规划上存在问题,可以适当搭配枝繁叶茂的阔叶树种从而改变其长势不佳的现状。适合做行道树的树种为:樟子松、白杆、银中杨、新疆杨、垂柳、家榆、桃叶卫矛、复叶械、暴马丁香、紫丁香、白丁香、红丁香、珍珠梅、榆叶梅、红瑞木。适合做行道树的树种为:樟子松、白杆、银中杨、新疆杨、垂柳、家榆、桃叶卫矛、复叶械、暴马丁香、紫丁香、白丁香、红丁香、珍珠梅、榆叶梅、红瑞木。
园林设计是一门历史非常悠久的学科,同样又具备新颖的特点。说其悠久是由于我们在园林建造历史的长河中已经历经了几千年,有一批在世界上堪称绝佳的传统园林范例和理论;说其新颖是因为园林设计学科在现实的工程施工及历史变化当中逐渐与当代化先进技术相融合,又是近几十年的事,20世纪80年代之前,园林规划设计业内人士很少,加上国力有限,除了出现过个别优秀作品外,总体上还处于比较初级的水平,一般地讲,轴线、景区、山水绿地加上传统的或革新式的园林符号,成为园林设计的普遍模式。人们心目中的公园形象,基本上是绿荫下的亭台。90年代以来,发展了,城市化的进程带动了全国城市园林设计的繁荣随着城市功能的逐步健全,以公园、绿化广场、生态廊道、市郊风景区等愈加成为城市的现代标志,成为提升城市质量、改善生活品质和满足追求的必然途径,城市园林生态、景观、文化、休憩和减灾避险的功能定位逐步被业内认同,从传统园林到城市绿化,再到城郊一体化的大地景观,园林规划设计的观念在逐步深化和完善,领域也在拓宽。设计人员在实践中不断结合国情,在继续从传统文脉中吸取营养的基础上,吸纳国外的一些新思潮、新理念,顺应现代生活的需求,创造了一批较好的作品,风景园林师不仅主导着园林规划设计,还参与城市总体规划,介入城市设计,从更大更宽的层面上发挥着作用。
当前各国现代园林发展的趋势是向着自然化、森林化、人文化方向发展,而园林设计的中心就是人在自然中生活,自然更贴近人。认识到植物生态环境的存在与发展是人类文明的标志,这样以研究人类与自然间的相互作用及动态平衡为出发点的生态园林设计思想便开始逐步形成并迅速扩张。
生态园林主要是指以生态学原理(如互惠共生、化学互感、生态位、物种多样性和竞争等作用)为而建设的绿地系统。在此系统中,乔木、灌木、草本和藤本植物被因地制宜地配置在一个群落中,种群间相互协调,有复合的层次和相宜的季相色彩,其不同生态特征的植物能各得其所,从而可以充分利用阳光、空气、养分和水分土地空间等环境资源,彼此之间形成一种和谐有序、稳定的关系,进而塑造一个人类、动物、植物和谐共生、互动的生态环境。随着城市园林建设的迅速发展,植物对城市生态环境的作用让人们有了进一步认识。建设生态园林是园林发展的必然方向,即在园林建设当中,模仿自然生态景观,通过加工,创造出既美丽又具有降尘、降噪、放出氧气等多种生态功能的园林景观。一些具体的做法,如在园林中减少小品、道路、广场等,以植物造景为主,增加群落景观在园林中的应用。
建设生态园林以植物造景为主,木本植物为骨干的生物群,由乔木、灌木、草本、低等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以及所在地区的气候、土壤条件综合而成的微观人工植物群落,又包括植物的相互联系的生态网络,涵盖了宏观城市系统,发挥了吸碳吐氧、调节温度与湿度、消噪除尘、杀菌、吸收有害气体、防风固沙、水土保持、发挥绿地水循环、防震避灾等生态功能。
高品味的园林绿化是一幅美丽的立体图画,不仅有点线面的合理运用,还要有四季特色的变化,它是巧夺天工的人造大自然的再现,使人在其中有融于大自然之感,有较高的艺术水平。
将自然与历史文化紧密联系,是人造景点应注意的,能否画龙点睛,使历史人文景观与周围或其他方面协调,并符合人们的情操及要求,要经充分论证才有说服力,被人们所接受,景点宜恰到好处,忌贪多、太杂。
包括绿化覆盖率、人均绿地率、立体绿量、多层次植物配置、保持水土、有效地吸收有害气体及灰尘和是否符合生态效益等。只有这样才能决定是选择单一的草坪还是乔灌木与林下草坪相结合,避免盲目追求草坪的现象,使草坪与树林相得益彰。
实践证明,以什么树作主体,配置什么树都有讲究。我们见过用小叶黄杨作马尼拉草坪镶边最后全被吃掉,小叶女贞绿化草甲壳虫大暴发难以根除,红花酢浆草与樟树相互加重红蜘蛛的危害,一种树比另一种生长快最后另一种树被挤占,外来树种完全取代乡土树种等配置不当的现象。不同植物在一起要考虑相互间的生长速度、影响能力、阴阳性,观花、果、叶的树如何映树,病虫害的交叉性,同种树的连片与分隔的统一,病虫害防治的难易程度,耐湿耐旱性等都是选择树种的重要因素。一般来说,乡土树种生命力、适应性强,能有效地防止病虫害大暴发,常绿与落叶树分隔能有效地阻止病虫害的蔓延,林下植草比单一林地或草地更能有效利用光能及保持水土。
不同设计方案的园林绿化,建设成本和维护管理费用不尽相同,很多本是比较好的规划设计,由于建设成本和建成后维护管理费用超过单位实力,只有低水平维护,最后观赏效果不理想,很多应有的功能丧失,有的草坪被杂草挤占,绿化带太多难以很好修剪,蛀茎害虫易危害难以防治等,很多中小城市的运动场也按高标准建植草坪,不管是建坪费用还是将来维护费用都跟不上,最后仍达不到高水平运动场地的要求。我们近几年的经验是既发展一部分高档次、管理要求高的绿化景点,也积极探索大众化、低成本、低维护费的绿化方法,并不断推广,得到了较好的效果。所以在设计时对植物根据性状的合理选用,论证其管理费用高低,有利于绿化单位更好地达到绿化效果。
经过充分论证的设计,并非十全十美,或无可辩驳不可更改的,应该留有选择余地,同时尽管原理相同,不同人的风格也不同,形式也有差异,都有可行之处。自己的设计尽管经过论证,亦难免有忽视或不当之处,将自己的设计方案及论证拿出来供建设单位及同行研究,对其进行修改、补充、删除,吸收别人合理的意见,最后尽可能地完善设计方案,在实施中还能达到具有可操作性的理想效果。这既给别人以学习和交流的机会,使用单位能一目了然各项指标要求,也使自己的设计水平得到提高。
总之,对园林设计论证应加强其管理,规范其内容,使其制度化,与设计一同受到重视,相互结合,有效地对设计形成补充,完善设计工作,保证设计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总的来讲,园林设计跟其他的非生物性建设设计存在很大的差异性,因园林道路、土方、休息除外的很多东西都是带有生命体的植物,植物会在自然环境中受到各方面因素影响下而得以生存。为此,园林规划设计方案的制定需要兼顾到来自外界很多方面的因。